麦秸制作工艺
麦秸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过程
(一) 制作麦秸画的工具
麦秸工艺美术品采用纯天然原料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着色制作过程中实用烙铁工具,采取熨烫方法,运用保证了产品的形色不变和长期保存。
植物制作工艺流程精细奇巧,设计融合了古典绘画与时尚设计元素,构图变化万变,制作动物的毛发时,如何处理处动物身上具有光泽感的毛发,大多运用到的工具排针进行剪工、抢毛、撕毛,雕刻等技法。
麦秸画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夺天工,栩栩如生,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多次播出过麦秸画的相关资讯。
麦秸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工序全凭手工完成。需先将麦秆浸泡、熏蒸、漂洗,然后用裁纸刀剖开后整平,再进行薰烫,充分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对薰烫部位分轻重缓急灵活处理,技术上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使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和色变,之后再经剪刀剪裁(如图六所示)、铳子印落。
粘贴等工序,才能制作出既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从大的方面归纳,制作工序可分为拼料、下料、烫料、粘贴、装裱等步骤,每一步骤中还可细分多道小步骤。
装裱过程中运用工具繁多如:锥子、搓、锯、标尺。
(二)平贴生产过程
麦秸画的平贴制作可归类为:构思、构图、之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
采取手工绘制设计出的风景、花鸟山水、人物、动物、器物、亭台楼阁、等手绘稿。
通过参加展会、参加美术展览会、参观美术展览、走访客户、收集国内外有关产品信息、资料,明确产品设计方向、规格、定位和设计要求。掌握原材料自然属性,考虑适用经济美观,发挥材料的性能特点,制作特点。
构思:设计人员创作经过全盘考虑,根据原料属性、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定、结构的安排、形象的塑造及颜色进行设计前的思想准备,俗称打草稿。
构图:根据客户的要求、市场信息结合材料的属性,将所要表现的形象的各个部分加以组织和适当的配置,用收集的图片材料构成画面。构图时应注意取景时以曲为美,直则无态。构图要有曲折婉转之意,达到类似峰回路转的效果,(如图十所示)。另一个基本法则以庄重制造和谐,写就对称之美。这种思维与“以曲为美”有些相反,就像现代那些表现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一样——主角位于面面中心,配角位于主角两边,起平衡之用,均匀分割底形。
画设计稿:有电脑和手绘两种,要求细部刻画明确,来龙去脉要清楚,精确计算出去掉外框及卡纸尺寸的画面尺寸,并考虑浮雕画的特殊需求,进行画面四周的放量(如图十二所示)调整:定稿前,要调整各部分的比例色彩、层次、透视各种关键的部位。
定稿:审稿小组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原材料的制作工艺,画面尺寸的大小,以及制作的工时、成本进行定稿。审批:审完稿在稿件右下角盖品名、规格、设计人员、设计时间。
选料:将只做好的麦秸纸挑选出来根据你要做的作品性质,单色的线条一般选用未染色的麦秸纸制作剪贴:选好的麦秸纸按照定稿剪出所需要的图形,然后按照顺序用乳白胶将剪好的图案按底稿粘贴好,并用镊子按住防止脱落或起皮,。
喷景:待底色漆干后把刻好的漏子按设计稿的位置铺平在底板上,用喷笔或喷枪绘制背景。制作完成。
在题材风格多以平面的创作为主,麦秸工艺美术不同于其他的造型艺术,不同题材风格特点的作品是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科学技术、经济状况,审美标准等许多外在因素滋养结果的体现。因而,不同时代对黑龙江工艺美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早期的麦秸工艺画题材和形式主要围绕简单的植物形象花鸟类为主多以单色形式表现,稍加薰烫手法让画面具有明暗关系和空间感)(如图十五所示)。
(三) 半浮雕制作过程
半浮雕类麦秸工艺美术品对于平面类的制作流程几乎相近,只是由二维空间演变成三维立体形式,最主要的工艺流程就是制型过程。
制型:根据设计稿件用橡皮泥塑出半浮雕模具,再用石膏翻模。模具干透后用清漆、双飞粉、骨胶混合后置于模具中按平,凉后倒出放在平整阴凉处晾干成胎型。
分析形体,重点分析设计稿件中半浮雕的形状和体积,以及起伏关系,需要造型的部分,什么部位最高,什么部位最低,以及各造型部件之间的组合关系,注意分析各造型件与底板的处理,如设计稿件底板是水和地面,型的底部就一定要薄才能协调,如果设计稿件是树类和博古类,底板是底纹,型的边缘就一定要考虑采取剖面才能更加立体,将以上种种因素作用于人们视觉,进而在作用于人们思想情感,考虑色彩、线条之间的转换进行艺术造型。
分析比例:形体薄厚的比例,考虑制作进行的上面要粘贴麦秸,麦秸本身的光泽,以及烫光等处理,会在视觉上改变形体本身所表现的厚度,所以要用型的厚度、大小调整视觉感受,以达到设计稿件的效果。
在塑型过程中,要去掉毛的厚度分析型的厚度以及适当的深化或减或加,各个细部起伏的关系,适当缩小型的大小,去掉贴毛的厚度,已达到形体贴上后达到设计稿件的效果。为了正确的表现外形、动作、表情等变化,还需对形体的骨骼、肌肉等生长关系进行研究了解,掌握各部分之间的位置、比例以及作用。
描图,经过分析形体和分析比例,用硫酸纸在稿件上描出要制作的线条图像。接下来塑胎型,根据稿件按硫酸纸上描的外线用特殊的刀子在橡皮泥上塑胎型。翻模,用橡皮泥塑好胎型经过抹光,抹上肥皂水,用大于型最厚部厚2cm、长于型最长和最宽度长4cm的木条做框,选用石膏进行翻模。
化胶:用骨胶与水混合比例为1:5倒进加热的器皿进行混合加热,时间约4小时左右边加热边不停的搅拌防止沾到锅底,化成胶水,要求胶水无颗粒,完全充分溶解,胶水制作完成后,接下来进行和面。
倒型:把和好的双飞粉面团,用手按进模具凹槽中压平(注:放进凹槽的面团一定要平整,面团多了型底部会突出,影响组装,面少,型底部凹陷,不但影响装画,还会使型体变小,到不到预期的效果)翻出放在平整处进行自然晾干,避免变形,细部容易断处要用细铁丝连接,例如:如仙鹤的脖子部位。
修型:按图纸标准,为了使物体的形象准确,要求用刀或砂纸进行修理,使造型标准、线条流畅,形体表面光滑,造型达到要求,经检查后合格后可转入下道工序。
和面:将胶水与双飞粉比例为1:1调和均匀,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在技术的管理麦秸工艺生产历来都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虽然设备简陋、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同社会需要和艺术水平,特别是出口工艺美术品的需求时间、质量、数量的特殊性相差极大,因此,加强出口工艺美术行业的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不仅是外贸创汇的需求,而且是工艺美术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不断提高出口工艺美术品的创汇,生产厂家组织是关系到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搞好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实践的摸索,黑龙江麦秸工艺美术行业逐步发展了多种样式,形成了一套适应出口生产特点,有利于搞好生产经营的管理制度,为积极建立出口工艺美术产品的专业加工厂和其它形式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型:用硫酸纸把需要刻的部件准确的拓印下来,用复写纸印在所需厚度的黄色纸板上(注:可选择1-7裱,即厚度约为1mm-7mm的黄纸板),然后用手工锯条把型沿画线切割下来,按图纸和标准要求,把切割下的型体用刀进行倒边或镂空,刻出的型经检查后方可投产,
例如:对背景底纹的处理,根据设计的不同要求在木工下好的底板上(注:多数运用纤维板),进行各种肌理的处理。丝绒底纹,根据设计要求用选正确的丝绒,剪裁成长宽尺寸小于底板各2cm的矩形,用胶粘在底板上,要求平整,无气泡,无倒绒。背景底纹分为六种以上叙述的是丝绒底纹。
还有特种底纹,根据设计要求用正确颜色的特种纸,剪裁成长宽尺寸小于底板各2cm的矩形,用胶粘贴在板上要求平整,无气泡。
电脑底纹,根据设计要求,用电脑打印出尺寸小于底板各2cm的打印纸,用胶粘贴在底板上要求平整,无气泡。
油画底纹,根据设计要求用油画笔、板刷等工具,结合挫、拍、揉、线、扫、跺、拉、擦、划、点、刮、涂、摆、等技法将油画或丙烯原料画于板上。
麦秸底纹:用麦秸裤、麦秸秆或麦秸纸用工具或剪子,进行撕毛或剪裁,根据设计要求贴于底板上,用麦秸固有的色调粘上底纹效果。
喷漆底纹:它是所有制作背景中最常用的也是工序最复杂,喷底色:按设计稿件将调好的底色漆均匀的喷在底板上,如果稿件上是两种颜色,要先喷底板下面的颜色,后喷上面的颜色,两色交接要和谐。
刻漏子:按设计稿用铅笔把背景勾画在图画上,然后用刻刀沿线将要喷的部位刻掉。麦秸工艺品最令人着迷的不是它的工序,而是制作的细节例如对松鼠尾巴的毛发和老虎身上的虎纹,就是用麦秸表现出来的。
喷景:待底色漆干后把刻好的漏子按设计稿的位置铺平在底板上,用喷笔或喷枪绘制背景。
(四) 丝毛麦秸制作过程
1.溴皮:将麦秸秆或麦秸裤用水浸
2.抢毛:根据胎型的大小,用各种刀尖抢出长、短、粗、细、适宜的毛。3.剪贴:用溴好的麦秸皮、麦秸秆对纹粘在白纸上,分别剪出所需图形等部件,然后按顺序用白胶将各部件粘贴在胎型上。
鸟类: 将麦秸裤(麦秆包叶部分)浸湿熨平贴在白纸上,分别按图纸顺序排出翅膀、翎、尾翎然后用乳白胶粘贴在胎型上,绒毛部分用“抢毛、撕毛、剪毛”技法表现羽毛的层次和质感和动物以麦秸裤抢毛,麦秸纸撕毛等技艺按动物本身的形体特点将毛自然的均匀的粘贴在胎型上,如表现毛发浓密多层重叠粘贴。
3.撕毛:根据胎型的大小,用各种撕毛刀按图纸颜色撕出长、短、粗、细适宜的毛。